三十年點滴在心頭
2025-07-31
在培訓的工作超過三十多年,回首這三十年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化,三十年前有一個「中國生產力中心」,當時推動的是一些工業自動化,也培養了許多企業經營輔導顧問,取得顧問資格後,可以輔導中小型企業,那時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對於如何提升全方位品質有莫大需求,另外類似的訓練機構還包括「中小企業協會」等,還有幾家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如哈佛、專家…等。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報紙是最直接的行銷通路,兩大商業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每週都有二天的分類廣告給這個行業,這筆預算開銷是必要的招生成本,只要有電話來詢問都會有成交的機會。不久「成功雜誌」的誕生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動力,一是舉辦八大講師在世貿會議中心的聯合講座,當時售票滿座還另外加開場次,這種模式也成功複製到馬來西亞和大陸;另一個創舉是引進了一些海外的培訓界大咖到台灣,這些大師有的也是暢銷書作者,像是喬吉拉德(世界汽車銷售冠軍),傑克坎菲爾(「心靈雞湯」作者),羅傑・道生(美國知名談判專家),丹尼斯・魏特利(「樂在工作」作者),那時市場也是一票難求,是培訓業界最好的年華。那時的我自行創業,都是以企業內訓為主,主要的課程以「習慣領域」學說為主,這是由游伯龍教授所創的理念,游教授也是我在這個行業的啟蒙者與貴人。習慣領域可以與創新結合,對於組織再造很有幫助;與溝通結合,可以了解人性、對症下藥;可以與自我成長結合,幫助人突破自我限制,享受無限潛能。那時自己也慢慢累積了口碑與知名度,以致於有機會在方智出版社出書,在工商時報寫專欄,以及幫中信房屋寫稿。後來與林偉賢學長合作,一起成立「實踐家」,到今年己經有27個年頭了,我的課也從企業內訓轉變成公開班為主,Money & Yoy課程已經開了近750期,在大陸、台灣、馬來西亞都有開課,今年這個課程我也將慢慢地傳承下去,讓更多優秀的老師擁有這個可以奮鬥一生的舞台。走過這三十多年,我有幾項領大家參考:一、有些能力,在你己無退路時才會展現,所以人生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是能力爆發的出口。二、珍惜與每一個朋友、同事、長官、客戶的緣分,曾經有過的美好,都是你未來好運的推手。三、路上一定會有難關,做好準備,然後就交給老天,不過請記得:老天爺一定不會給你一個你承擔不了的工作。四、工作好不好,自己適不適合,和天賦有關,請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你自己的感覺更重要。五、工作上的成長及認知上的突破,往往在既有環境中很難做到,你可以讓自己去增加別的經歷,然後會找到更強大的力量,如我去演了舞台劇,如我在台灣環島徒步。這幾點都是肺腑之言,但這只是我的經歷所得,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但若有一點對你此刻有幫助,給了你信心與勇氣,那就足矣。人生沒有多少個三十年,但請你熱愛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不論好與不好,你最終會明白,它比金錢更加的珍貴!
AI吉卜力風格熱 智財權疑雲引發論戰
2025-07-31
AI生成圖的熱潮,確實為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與便利。但包括著作權、隱私和濫用風險,以及合理使用範疇等,這些問題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前陣子你是否也被人工智慧(AI)生成圖的熱潮席捲?打開手機滑臉書,總會看見朋友貼出一張張夢幻風格的AI畫作,可能化身吉卜力動畫主角,或把家裡的毛小孩穿上太空裝,還有把老照片升級成高畫質的復古風格。AI生成技術已經不只是科技圈的專利,而是真真切切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AI生成圖垂手可得  侵權疑慮隨之而來今年3月OpenAI推出當時最先進的AI圖片生成器,透過文字指令的描述來生成、編輯或修改各種圖像,幾秒鐘後一張高質感的AI圖片就出現了。幾天後社群媒體掀起一股利用ChatGPT生成類似日本動畫工作室吉卜力風格圖片的熱潮。這種即興創作的快感,宛如科技帶來的魔法,不只一般民眾玩得開心,企業也跟著搭上這班AI列車,像是電商平台用AI快速生成模特兒試穿照,省下大筆攝影費用,連餐廳菜單上的食物圖片也能用AI設計。在教育領域,有些老師會用AI生成歷史場景的圖片,幫助學生更直觀了解古代生活。遊戲產業也開始用AI幫忙生成場景或設計角色,有效縮短開發時間。懂得運用AI不只省時省力,還可以讓創意無限放大。這股AI圖片生成器的熱潮,展示了這項新技術的實力,同時也引發侵權疑慮。當許多民眾玩AI玩得不亦樂乎,卻很少有人停下來想一想,這些AI生成圖的版權到底屬於誰。AI技術的普及雖然帶來便利,但也衍生不少法律和倫理上的挑戰。AI生成圖的原理,是靠大量資料庫中的圖片進行學習,然後模仿或混搭出新的作品。這些資料庫裡的圖片,很多是從網路上取得,可能是某位藝術家或攝影師的作品,或是一般人隨手張貼在社群媒體的生活照,AI用這些圖片訓練後生成的畫作,到底算不算侵權?這一點值得深思。AI恐奪動畫師工作  創意精神難以取代早在2016年,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就已經對AI生成圖像表態。他看到AI生成的早期草圖後直言,非常厭惡這項技術,「我根本不會想將這項技術應用到我的作品中。我強烈認為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宮﨑駿的長子宮﨑吾朗今年4月受訪時表示,AI可能有奪走日本動畫藝術家工作的風險,然而,身為吉卜力工作室創意命脈的父親宮﨑駿是無可取代的。宮﨑吾朗說:「如果兩年內出現一部完全透過AI製作的電影,那也不令人驚訝。」但他補充道,觀眾是否願意觀賞一部全由AI生成的動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日本作曲大師久石讓對於人類在藝術領域的價值依舊充滿信心,他堅定表示,「生成式AI沒辦法創作出新的樂曲」,主張AI只能模仿。台灣漫畫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系助理教授陳漢玲說,雖然數位工具確實能加快圖像產出速度,但對漫畫這類講究構圖節奏、視覺語言的創作形式而言,AI目前仍難以取代專業漫畫家對圖像敘事的掌握。陳漢玲曾嘗試以3D軟體SketchUp製作背景,將建模轉為線稿使用,雖節省時間,但畫完整部作品後,她感受到強烈的失落,覺得「真的沒有靈魂」,便決定不再仰賴此類工具。Google:AI智財權複雜  須有合理使用範疇Google全球政府事務與公共政策副總裁懷特(Wilson L. White)接受中央社專訪指出,AI生成圖是否存在版權爭議,是一個在全球許多地方討論的問題,包含幾個面向。首先是智慧財產權問題,例如AI生成的作品歸誰所有,這一點目前還在爭論中;另一個面向是如何確保能適當激勵創作者繼續創作,並公開他們的作品。懷特說,這是一個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複雜問題,是社會在轉向AI經濟時,必須進行的辯論,包括創作社群、科技界、政府機構都需要參與,試圖在保護智慧財產權、激勵創作者,以及讓他們擁有工具將創意提升到新層次,在這些因素之間,找到平衡點。懷特指出,在美國有「合理使用」的概念,也就是版權材料的使用是否被最小化,並產生了轉化性(transformative)的結果;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家提出了「文本與數據探勘(TDM)例外」的版權法概念。這意味著可以從版權作品中提取文本和數據來訓練AI模型,這是版權法的一個例外,也是實現合理使用概念的一種方式。AI生成圖的熱潮,確實為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從個人創作到商業應用,它讓創意變得觸手可及,也讓人們看到科技的無限可能。但就像任何新玩具一樣,玩得開心的同時,也得小心別玩過頭,包括AI圖片著作權、隱私和濫用風險,這些問題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需要每個人多一點警惕。
關稅戰半導體首當其衝 加速AI晶片供應鏈重組
2025-06-30
川普關稅戰無疑為AI產業帶來不確定性,但是否會讓AI發展熄火還言之過早,即使關稅推升晶片成本,企業對AI的投資意願仍未降低。美國總統川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來,以關稅為武器掀起全球貿易戰,半導體與人工智慧(AI)產業首當其衝。從陳立武接任英特爾(Intel)執行長、輝達(NVIDIA)晶片銷往中國受限,到台積電被迫擴大美國投資導致成本攀升,為AI產業帶來成本壓力與供應鏈重組的挑戰。一旦關稅推高晶片價格,可能壓抑中小企業採用AI技術,影響產業普及速度。輝達若未能鞏固中國市場,也可能讓華為等競爭者趁機崛起,改變AI晶片市場格局。最重要的是,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將持續為產業蒙上陰影,企業需更靈活應對政策變化。陳立武出掌英特爾  重返榮耀之路不好走英特爾身為美國半導體龍頭,近年在AI浪潮中落後台積電與輝達,製造業務更因高成本與低訂單而陷入財務困境。3月12日英特爾宣布由資深半導體專家陳立武接任執行長,市場寄予厚望,英特爾當天盤後股價一度飆升逾10%。雖然外界期待陳立武帶領英特爾重返榮耀,他卻面臨多重考驗。首先,陳立武的投資背景引發爭議。路透社報導,陳立武先前投資數百家中國科技公司,其中至少八家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這讓投資人質疑陳立武產業立場,特別是英特爾與美國國防部合作密切,涉及國家安全敏感領域。其次,陳立武上任後強調聚焦工程,矢言打造「世界一流代工廠」,但市場研究機構高德顧問公司(J. Gold Associates)認為,轉型需耗費數年時間。英特爾若能成功轉型,將為美國提供更多本土AI晶片製造產能,緩解對台積電的依賴。但如果無法扭轉頹勢,英特爾的掙扎可能拖慢美國AI基礎設施建置,對全球AI生態造成負面影響。輝達降規晶片售中受挫  多元布局鞏固霸主地位輝達2023年推出的H20晶片設計為符合美國出口管制的降規產品,供應中國市場。根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導,中國科技巨頭包括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光是今年前三個月就訂購價值超過160億美元的H20晶片,顯示對AI需求強勁。但美國政府4月突然把H20晶片列入管制清單,震驚業界及輝達高層,禁令導致未完成訂單無法交付,輝達須承擔材料成本與違約罰款,認列高達55億美元(約新台幣1,667億元)的相關費用。原本輝達認為H20晶片可以獲得豁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採訪表示,中國AI市場很可能在未來兩到三年達到約500億美元規模,錯過這個市場將是「莫大的損失」。中國對輝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也強調輝達必須保持靈活,會支持任何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政策。與此同時,輝達透過多元化布局,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確保AI晶片供應鏈韌性。輝達4月14日宣布,與台積電、鴻海、緯創、艾克爾(Amkor)、日月光投控旗下矽品等製造夥伴合作,首度在美國設廠生產AI超級電腦,預計未來四年將在美國完成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儘管輝達H20晶片受限,可能減緩中國市場的AI應用普及,但全球其他地區的需求足以支撐成長。輝達若能順利在美國擴產,將有助鞏固AI晶片霸主地位。台積投資美國成本升高  關稅壓力被迫加速布局川普上任後多次點名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揚言對進口晶片課徵高達100%關稅,迫使台積電加速美國布局。然而美國投資的高成本,對台積電帶來不少挑戰。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坦言,海外廠成本因通貨膨脹與勞動力因素高於台灣,客戶需分擔部分成本。這意味著關稅若真的實施,美國客戶仍需承擔進口晶片的成本上漲,進而推高AI伺服器與終端設備價格。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估算,台積電美國廠毛利率約30%至35%,低於台灣廠的50%以上,全面商轉後恐使整體毛利率下降1.5至2個百分點。為緩解壓力,台積電可能要求供應鏈降價,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形成連鎖效應。台積電在美國擴產,也可能排擠台灣、日本與德國廠的資本支出,影響全球布局彈性。郭明錤指出,即使美國廠全面運作,其先進製程產能僅占台積電全球的5%至7%,未來數年仍高度依賴台灣產能。綜觀各項因素,川普關稅戰無疑為AI產業帶來不確定性,但是否會讓AI發展熄火還言之過早,即使關稅推升晶片成本,企業對AI的投資意願仍未降低。雖然關稅戰加速供應鏈重組,導致短期成本上升,不過從長期來看,美國本土產能的增加,將降低對亞洲供應鏈的依賴,提升AI基礎設施的穩定性。
大學加速培養綠領新血 文科學生跨系所搶修課
2025-05-30
對於有意投入綠領市場的學生,臺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建議實作能力很重要。雖然取得證照代表專業能力,但拿了證照卻沒實踐過,就像考到駕照卻沒有上路。節能減碳和永續管理近年來已成為顯學,讓企業對綠領人才需求大增。不少大學積極布局,開設相關課程育才,並鼓勵學生考取證照,增加就業競爭力,搶進綠領市場。人文科系學生也來修課  AI碳管理實作接地氣根據1111人力銀行盤點2025年10大亮點工作,其中如環境工程師、碳盤查管理師都和減碳或永續議題相關。隨著淨零減碳、碳盤查、ESG等議題持續發酵,也讓綠領人才職缺前景看漲。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於112學年更名為「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提供生態、企業、氣候變遷、永續教育等各方面學習,同時開設碳管理課程,希望培育學生成為碳管理時代的準專業人士。臺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表示,因應氣候變遷和淨零減碳趨勢,他開設碳管理課程,希望帶領學生瞭解氣候變遷與碳排放領域的科學,熟悉溫室氣體減量、碳權、永續治理等各方面知識;目前這個領域仍在起步,如果能占得先機,就有機會成為其中佼佼者。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葉欣誠說明,除了帶領學生瞭解永續管理實務、碳排放、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趨勢、企業觀點的碳管理等理論外,他也會安排實作,例如碳盤查實務計畫等,讓學生藉由實際執行瞭解企業需求,進而找出解決方法。葉欣誠觀察,雖然課程開在永續所,卻吸引許多跨領域學生來修課,包含人文社會科系。修課學生在學習中較常卡關的部分,主要是化學知識,但只要重新複習就能跟上;在學習碳盤查等知識時,也不會用太多困難的數學去刁難大家。為了讓學生更接近業界,葉欣誠和碳管理企業「希達數位」合作,讓修課學生透過AI碳管理平台實際演練碳管理實務,並邀請業師分享,搭配實際企業案例練習,提升學生規劃、操作、溝通與整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能掌握企業需求。對於有意投入綠領市場的學生,葉欣誠建議實作能力很重要,雖然取得證照也是代表專業能力,但若拿了證照卻沒有實踐過,就像考到駕照卻沒有上路。因此他在課程中安排實作練習,培養學生實際執行能力,讓學生修完課後的相關專業能力不輸給考取證照者。校園推動綠色通識課程  開拓永續視野接軌國際因應綠色風潮,大同大學也在校內推動綠色課程。除了基礎通識課程,還有事業經營系開設的「綠色經濟與永續管理」課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系助理教授方怡文表示,通識課程涵蓋再生能源管理、綠色永續管理等範疇,希望透過課程內容介紹,讓一般學生能對永續概念有基礎知識,知道在氣候變遷影響下節能減碳的重要性,藉此傳達永續重要概念,同時也讓學生認識碳盤查、產品碳足跡等。為了進一步培養綠領人才,方怡文指出,事業經營系開設「綠色經濟與永續管理」選修課,讓學生瞭解綠色經濟的基本知識,以及各國因應氣候變遷的相關法規或做法,並進一步介紹溫室氣體盤查、碳足跡、節能減碳路徑規劃等內容。方怡文提到,由於永續和減碳議題與時俱進,課程也帶領學生瞭解國際公約和世界各國法規走向,以及企業如何因應減碳、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等,才能知道企業未來需要什麼人才,以及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課程鼓勵學生配合政府政策,考取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等相關證照,為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加分。產學合作推動低碳旅遊  培養π型人才跨域學習除了專業課程外,方怡文舉例,一般課程會融入低碳、節能等概念,鼓勵學生創意發想,或是舉辦相關競賽,鼓勵學生實作;同時也結合學校的育成廠商,推動低碳旅遊,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對減碳更加有感。方怡文觀察,現在有很多綠色相關職缺,例如綠能規劃師、綠色材料研發工程師、低碳製造管理師、綠色產品開發工作等,相信未來很多產業都會融入「綠色」元素。她也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將自己的所學專業結合綠色議題,成為多元專長的「π型人才」。雖然很多學生對綠領市場感興趣,但方怡文發現,有些學生修課到一半就打退堂鼓,主要是認為計算太困難,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建立觀念、知道如何導入和執行流程;至於計算能力,可善用許多工具來輔助,不應成為踏入綠領市場的絆腳石。由於綠色經濟、永續等議題是現在進行式,學生也要不斷汲取新資訊,時時關注產業最新動態,才能掌握最新脈動和企業需求。
人工智慧翻轉職場生態 創造就業比消滅崗位多
2025-04-30
霍夫曼說,「人類的工作將會被取代,不過是被會使用AI的其他人類取代」。人們該有的概念是成為使用AI的人,藉AI之助「去學習、去進行、去實現要做的事」。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激進的紡織業工人為抗議工作將被機器取代而大肆搗毀工廠紡織機;200多年後的今日,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顯學,從藍領勞工到白領專業者無不為未來飯碗捏把冷汗。牛津大學2020年一份研究認為未來10年內,有47%的工作可能被機器取代。然而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的報告卻發現,到2030年底前AI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將比它所可能消滅者還多7,800萬個,未來職場的主流應是人機協作。全球瘋人工智慧   美國AI職缺占比上揚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2023年向媒體表示,AI可能會取代「中等技能」的職場工作,除暗示未來許多職務可能會被自動化所取代,還說他們正致力研發能勝任多重任務的通用人工智慧(AGI),甚至智慧遠超人類水準的「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DeepSeek橫空出世後,中國企業紛紛宣布接入應用,在中國也引發AI替代人工的職場恐慌,甚至有企業傳出裁掉95%的客服人員。專家指出,許多傳統工作將面臨失業,讓原本嚴峻的中國就業市場雪上加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去年6月報導,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偕同亞特蘭大、里奇蒙(Richmond)的聯邦準備銀行執行企業財務長問卷調查(CFO Survey),發現美國企業界正迅速採用AI來替代負責向供應商付款、開立發票及製作財務報告的員工。此外,一些企業開始依賴ChatGPT和其他AI聊天機器人來協助撰發招聘文案、公關稿及行銷。這項於去年5月13日至6月3日所做的調查,有32%的受訪企業打算在2025年使用AI來完成目前由人類員工執行的任務,尤其是有財力驗證AI的大型企業。有近60%的受訪公司承認,過去一年裡已在依靠包含AI在內的軟體、設備或技術來替代員工先前完成的任務。58%的受訪公司表示,正利用自動化來提高產品品質、49%是為增加產量、47%為降低勞動成本,33%則直言是為替代人工。根據微軟(Microsoft)與領英(LinkedIn)去年年中聯手發布的「2024年工作趨勢指數」(2024 Work Trend Index)報告顯示,到去年12月底為止,領英會員在個人檔案新增Copilot、ChatGPT等AI技能的人數,是前一年的142倍。這份報告還顯示,一方面AI在職場的使用程度達歷史新高,有75%的受訪者承認在職場使用AI,另一方面有53%擔心會被AI取代。文書行政雖列消失職類   AI也淨增7,800萬崗位研究顯示,66%的職場主管表示不會僱用沒有AI技能的人,71%的主管寧願僱用經驗較少但擁有AI技能的員工,也不願僱用經驗豐富但沒有AI技能的人。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團隊在2024年初一份分析裡估計,以美國社會為例,AI有能力替代大約1/4的現有工作,尤其行政(46%)和法律(44%)領域,而在如建築(6%)和維護(4%)等勞力密集領域的替代性則較低。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1月8日發布2025年版「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內的媒體都把焦點擺在高達40%公司計劃因人工智慧(AI)自動化進行裁員。這份報告舉出一些面臨淘汰的具體職業類別,郵政服務人員、行政祕書和薪資管理人員位居淘汰排行榜的前茅,導致這項趨勢變化者固然是多種因素所驅使,但AI的廣泛採用是一大推手。此外,平面設計師、法律祕書則首次在「快速消失職位」中上榜,世界經濟論壇初步將這個現象,與生成式AI在創意和行政工作領域的能力越來越強作連結。然而若深度探究世界經濟論壇這份最新報告內容,會發現當中所描繪的未來職場景象其實遠不僅止於裁員,還有更多意涵。報告發現,到2030年底前,AI雖然可能在全球導致9,200萬個職位消失,卻可望創造出1億7,000萬個新職位,一來一往將是淨增加7,800萬個工作機會。AI是職場升級生力軍   各類新職位正在湧現世界經濟論壇每兩年進行一次職場就業分析,反映趨勢以幫助決策者、商界領袖和勞工做出招、應聘的決定。這份2025年版報告蒐集的資料來自全球1,000家企業,這1,000家企業共涵蓋1,400萬名員工。世界經濟論壇在報告裡寫道:「一半的雇主計劃重新調整業務以應對AI的到來;40%的企業預計要裁減AI自動化所能取代的人力;與此同時,有2/3的企業有意聘用具特定AI技能的人才。」報告指出,到2030年底前,若干特定技能將主導企業招聘。接受調查的企業將AI與大數據專業知識、網路和資訊安全以及科技素養列為必備的三大技能。並指調查顯示,86%的受訪企業預期到2030年底前,AI會徹底改變他們的營運模式。世界經濟論壇認定,AI會是新興科技裡最具潛力的工作機會創造者。儘管職場勢必因AI蓬勃發展而出現裁員,世界經濟論壇仍預期未來的職場會是更著重「人機協作」,而非機器完全取代人類。報告顯示,77%的受訪企業將在2025至2030年間推出精進計畫,幫助現有員工融入與AI系統的協同作業。約70%的企業計劃聘請能設計AI工具的專家,62%的企業則希能找擅長與AI等相關系統協同工作的員工。美國財經新聞網CNBC一篇分析指出,對想藉重AI制定長期策略的企業來說,相關技術的意義不光在於取代人類工作,也要有能力創造新工作機會。AI發展趨勢固然無法逆轉,但未來仍需要人類在AI生態扮演關鍵角色。AI領域相關工作職類繁多,從技術開發類的深度學習工程師、AI聊天機器人開發人員、幫助AI生成代碼的專業人士,乃至確保AI在道德和責任架構內運行、防止偏見、誤用等的AI倫理學家,各類新職位正在湧現。人類生命的副駕駛  懂得利用AI才是贏家億萬富翁投資者兼領英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表示,AI在不久的未來應還不至於整個顛覆職場,且他估計AI開始「有感」取代人類工作會是好幾年以後的事。「相信三到五年內,我們有的會是『副手』,可以幫忙從做飯到完成工作、寫作等各類事務」。去年在ChatGPT-4協助下撰寫《即興:透過人工智慧增強人性》(Impromptu: Amplifying Our Humanity Through AI)一書的霍夫曼強調,接下來幾年裡AI會是人類生命中的副駕駛,而不是居於主導的機師。霍夫曼說,「這是工作轉型。人類的工作將會被取代,不過是被會使用AI的其他人類取代」。人們該有的概念是成為使用AI的人,藉AI之助「去學習、去進行、去實現要做的事」。位於北京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係專業副教授詹靖指出,AI可能取代重複性、單調性的工作,但無法取代需要情緒智商或跨學科深度學習的有意義的工作,「AI並不像我們所想像那麼可怕,我們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工具,現在的重點是如何解決這種轉變帶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不是逃避AI發展」。
中信房屋全國經營者大會榮耀登場 千萬業績經紀人數創新高!
2025-03-31
雖然台灣房市買氣降溫,但中信房屋卻繳出亮麗成績單,中信房屋董事長鄭余正全、總經理張世宗在全國經營者大會,表揚表現卓越的房仲。適逢中信房屋成立40週年,中信房屋全國經理者大會以「榮耀啟新篇、同心創未來」為主題,此場大會共匯聚了全台超過400位以上的房仲菁英,共同見證過去一年的輝煌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藍圖。2024年前三季全台房市買氣高漲,中信房屋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共誕生超過40位千萬經紀人,創下歷史新高,更有5家加盟店年度業績突破億元大關,充分彰顯了中信房屋在房仲行業中的強大競爭力與市場影響力。這些優異成績的背後,不僅是房仲同仁的專業與努力,更是中信房屋40年來對服務品質的堅持與創新經營卓越的體現。展望2025年,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3.14%,國內景氣穩定成長,購屋民眾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再加上AI科技題材發酵,商用不動產和土地的交易需求持續熱絡,這些都為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雖然現階段受房貸問題影響,買氣有所縮減,但對自住客群來說,現在市面上可供選擇的物件更豐富多元,議價空間也更有彈性,只要多看、多比較、大膽出價,相信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房子。張世宗表示,未來中信房屋將繼續積極拓展加盟店,持續深化與加盟夥伴的合作關係,協助經營者提升競爭力。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中信房屋推出了「生活服務項目」,打破傳統房仲服務的局限,打造一個從買屋到入住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進一步加深客戶與加盟店的互動,讓房仲服務走進客戶的生活,強化中信房屋的品牌價值,開創房地產市場的新篇章。
大缺工海嘯席捲台灣 中高齡回流逆轉人才荒
2025-03-31
64歲的周松杉曾在六福客棧工作多年,後因飯店改建而一度選擇退休回家照顧孫子。閒不下來的她因為前同事一句「六福是妳的娘家」,又回鍋踏入最愛的餐飲業。走進台北六福萬怡酒店八樓粵亮廣式料理餐廳,空間內充斥著愉悅、此起彼落的交談聲。資深領班周松杉頭綁俐落馬尾來回穿梭,不論點菜、送餐、上茶,動作熟練且專業,難以想像她已是要屆齡退休的高齡員工。中高齡人才成企業核心  打造有溫度的餐廳不論在六福村或旗下飯店,你會發現許多熟練又溫暖的笑容,背後是一群中高齡員工數十年的經驗累積。他們並非僅是單純的員工,更是六福集團重要的核心之一。六福旅遊集團人資副協理張琴惠表示,「我們有72歲的員工,有人甚至退休後又回來。對他們來說,這裡是家」。台灣今年起邁入超高齡社會,勞動力老化為餐飲服務業等勞力密集產業帶來缺工難題,如何善用中高齡勞工成為企業面臨的課題。對六福集團來說,中高齡的穩定性及豐厚的社會經驗,是集團「有溫度的服務」中不可或缺的必要關鍵。「中高齡員工更懂得傾聽和應對」,張琴惠說,有時顧客提問或出現問題,年輕員工可能不知所措,但年長同仁會運用自己的社會經驗,進行基礎排除、迅速穩定局面;中高齡員工也較有耐心,特別是在與顧客互動中展現貼心服務,讓「有溫度的服務」理念更加鮮明。六福旅遊集團有八百多名員工,其中超過33%的員工年齡在55歲以上,60至65歲占比高達7%。他們不是因為沒選擇才留下,而是因為被看見、被需要。「犀牛爸爸」受惠彈性工時  善用科技優化餐飲人力「對我們來說,員工的年齡從不是問題,而是資產」,張琴惠表示,「我們希望員工在六福不只是工作,而是找到一份能發揮所長、讓人感到滿足的職業」,因此利用彈性工時、職務拆解、科技輔具等方式,打造讓中高齡安心工作的友善職場環境。六福允許員工根據個人需求調整每日工作時數,只要符合法定工時,員工都可以自行調配,最低可以半小時為單位。這樣的彈性特別受到有家庭責任的中高齡員工歡迎,曾有員工因為需要返鄉務農而受益。今年58歲、六福村「犀牛爸爸」李義村是士官長退役,在朋友推薦下加入六福村擔任動物保育員,照顧犀牛長達17年。他把犀牛當作自己的孩子,沒事就會跟犀牛聊天,與犀牛培養出深厚感情,每次犀牛看到李義村出現,都會馬上靠過來撒嬌。李義村分享,他家裡上有老下有小,這份工作離家近又有彈性工時,家中臨時有事,主管都不會刁難。公司也會安排專業課程,讓他能持續學習照顧動物的知識。近年公司建置了犀牛繁育中心,無論是犀牛的健康檢查、醫療照護、生產坐月子等,都讓工作更加順暢及安全。他也參加過好幾場國際研討會,跟外國專業人士互相交流學習,分享彼此的犀牛專業,覺得自己分外有價值。除了彈性工時,六福還引入許多創新科技來協助員工,例如餐廳內的送餐機器人能減輕服務人員的體力負擔,讓他們更專注與顧客互動,「我們不是用科技取代人,而是用科技輔助人」,張琴惠解釋,「六福的服務哲學是有溫度的,我們希望每一位顧客都能感受到被真心對待」。中高齡再就業仍吃香  老少跨世代合作更高效64歲的周松杉曾在六福客棧工作多年,後因飯店改建而一度選擇退休回家照顧孫子。閒不下來的她因為前同事一句「六福是妳的娘家」,又回鍋踏入最愛的餐飲業。上述過程看似順遂,但中高齡勞工求職碰壁,周松杉不是沒體會過。返回六福工作前,她投過許多履歷卻老是收到無聲卡,後來才知道是自己年齡大不被接受。周松杉回憶,有一次收到無聲卡後不服氣,親自到餐廳去應徵,儘管面試過程順利,餐廳協理也希望她留下來工作,但當協理回報總公司時,最後仍因年齡因素被婉拒。周松杉坦言,當時深刻體認到餐飲業在「挑人」,但如今時空背景已經不同,現在是「人挑」餐飲業。她自豪擁有多年餐飲業經歷及特質,手腳俐落,服務態度甚至比多數年輕人更具優勢。周松杉回到六福工作一年多,她說:「在這裡,同事們叫我杉姐,大家互相幫助。年輕人教我用電腦,我教他們怎麼更好地服務顧客,這種互動讓我覺得很有價值。」將屆65歲退休門檻的她還補充說:「只要六福需要我的一天,我願意一直做下去。」
川普2.0掀關稅戰 台商供應鏈面臨再遷移
2025-02-27
面對川普2.0再掀關稅戰,台灣業者海外投資須思考「中國加N」,政府也將協助業者赴美設廠、解決雙重課稅等議題,降低關稅對貿易的衝擊。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地緣政治驅動供應鏈加速轉移,以歐美客戶為主的組裝廠受美國新政策影響,紛紛移出中國或轉移至歐美生產,加速布局第二生產基地。其中廣達、鴻海、和碩、緯創、英業達與仁寶等電子代工業者赴墨設廠或擴建產線,東南亞等地則形成PCB產業聚落。關稅大刀揮向中加墨  東協國家恐也躲不掉美國總統川普在選戰期間喊出當選後將實施關稅戰,對中國徵收60%關稅,對其他國家課徵20%關稅,並在勝選後放話上任後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大貿易國加徵25%關稅。中央大學教授吳大任表示,川普強調美國優先,加徵高關稅一來直接增加稅收,一來迫使製造業回流美國,達成「一箭雙鵰」目的,而且製造產線移到美國,也會增加當地就業機會。至於川普上任後是否可能祭出全面課徵高關稅政策,吳大任分析,依照川普個性,非常有可能,同時,東協國家可能也躲不掉被徵高關稅的命運。廠商和政府都要做好準備,包括要不要繼續推南向政策,畢竟如果川普全面加徵關稅,「廠商跑到哪裡都會受影響」。觀察各國與美國貿易數據,2018年川普對中國展開貿易戰,這一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額5,385億美元,對美國順差高達4,000多億元。2023年加拿大出口至美國約4,200億美元,貿易順差642億美元;墨西哥出口至美國達4,752億美元,一舉超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進口國,貿易順差超過1,500億美元。吳大任表示,對川普而言,廠商在中國生產商品,並非在美國製造,卻將商品賣到美國,等於是搶走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因此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反制。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則因享有關稅減免等待遇,近年吸引電子業廠商加碼布局,川普近日卻喊出對墨、加等兩國課徵25%關稅。吳大任指出,川普強調美國優先,不惜犧牲其他盟友的利益。政府協助台廠布局美國  加強與川普新政府溝通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美國對墨西哥加徵關稅,是在懲罰中國廠商;目前台商主要是在德州、新墨西哥州附近投資,若川普提高關稅,廠商會衡量相關成本。「台商很厲害,一定會調整」,經濟部也會協助業者轉移到美國生產,並解決物流成本和雙重課稅等議題。此外,「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自2019年7月1日開始實施,帶動一波波台商回台投資,累計至今已吸引投資額達新台幣2.3兆元。經濟部規劃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延長三年至2027年,開放台商、外商皆可申請,也成為因應美國政治新局下,另一個吸引外流資金回台的誘因。相較於中國和墨西哥對美國上看千億的貿易順差,2018年台灣出口到美國457億美元,順差為152億美元,順差金額不是很大;不過近年台商回流,2022年台灣對美國出口突破900億美元大關,貿易順差逐年增長。吳大任指出,川普上任後,台灣貿易順差可能會變成包袱。美國鄰國的加拿大都被開刀了,川普也曾說台灣搶走美國晶片業。面對國際政治局勢變動,政府要想辦法與美國協商,減低台廠被課高關稅的風險,包括透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談判,和美國新政府聯繫,建立多一點的溝通機會。關稅衝擊估下半年顯現  供應鏈趨向「中國加N」中經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預估,無論川普上任後採取全面加徵關稅、啟動301調查或是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PNTR)地位等作法,實質衝擊料將在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顯現。目前中國產品出口到美國的平均稅率為20%,其他正常貿易的國家平均稅率不超過3%。徐遵慈表示,若川普上任後想要解決不公平貿易,韓國、台灣和東協六國可能首當其衝,尤其東南國家近年對美國出口快速成長,越南對美國出口在整體對外占比達30%,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對美國出口也持續增加。面對川普2.0經貿挑戰,徐遵慈表示,台商近年朝向南向發展,採取「中國加一」策略,東南亞供應鏈短期應該不會有大幅變化,但新增投資將趨保守,未來布局更須考慮「中國加N」,在東協或其他地區平行投資,並調整投資產業。徐遵慈表示,近年前往東南亞投資的產業不限於勞力密集,電子零件、半導體、電動車供應鏈等也大幅成長,東協半導體供應鏈已逐漸成形。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扮演重要角色,建議台商可以著眼東南亞產業結構改變,將新興產業當作未來合作重點。
川普眼紅台灣晶片 先進製程恐加速移美
2025-01-23
川普商人形象鮮明且作風激進,本身就是最大的「黑天鵝」。他曾劍指台灣半導體產業,更讓外界憂心川普執政對台灣經貿、半導體帶來不利影響。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大獲全勝,且共和黨順利拿下參眾兩院,意味「川普2.0」完全執政。他在勝選談話時,聲稱未來將是美國的「黃金年代」,「這對美國人民而言是偉大的勝利,這將使我們能讓美國再次偉大」。不過「讓美國再次偉大」的代價,恐由全球承擔。川普在去年競選期間表示:「對我來說,在我字典裡最美妙的詞是『關稅』。」關稅大刀揮向中國  台灣半導體業者反受惠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直言,「關稅將是未來川普貿易政策的主軸」。在川普心中,全世界都虧欠美國,又以中國欠最多,主張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至20%關稅,對中國進口商品則加徵60%關稅,再搭配國內減稅政策。川普深信唯有如此,才能吸引企業回流美國。市場普遍認為,對進口商品全面提高關稅政策,恐引發各國貿易爭端與報復措施,加劇全球保護主義,增添全球供應鏈調整壓力,並拉低全球經濟與貿易成長率。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川普曾在競選期間表示,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聲稱台灣應該付保護費。他也對美國《晶片法》補貼有意見,認為只要把關稅提高到夠高的水平,晶片製造廠就會自動到美國設廠,讓外界擔憂可能對台積電和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不利影響。不過,經濟部長郭智輝分析,台美經濟互補,台灣在晶片製造供應鏈具有優勢,美國全球晶片設計占比達70%至80%,若台美經貿合作發生變化,對美國業者並不是好事;此外,在七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台積電幾乎是「一個人的武林」,加上市場有強烈需求,美國政府應會開創最有利條件,而非限制發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劉鏡清也認為,台積電目前供應給高通(Qualcomm)、超微(AMD)、輝達(NVIDIA)、Google、微軟(Microsoft)晶片,如果美國對台積電收「保護費」,成本將轉嫁至相關產品,iPhone、AI伺服器會漲價;反倒是川普將對中國開徵六成關稅,並逐年減少對中進口,這對台商是好機會。台積電如「一個人武林」  關稅戰美廠反而受害工業技術研究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則分析,北美是台積電最大市場,2024年第三季北美市場比重突破七成關卡,關稅一事的確與台積電高度相關;不過台積電除了在台灣設廠,日本熊本第一座廠規劃於2024年12月量產,美國亞利桑那州第一座廠也將於2025年第一季量產,均有利於台積電彈性因應。此外,楊瑞臨認為美日兩國關係,以及美國對中國科技、半導體的新管制措施將是未來觀察重點。若美日聯盟關係生變,台積電可以增加亞利桑那州廠產出因應;若美日聯盟關係持續,台積電也可以加速熊本廠先進製程進展因應,由熊本廠多為美國客戶生產晶片。事實上,蘋果(Apple)、輝達和超微向台積電下單後,台積電產出的晶片並不是直接送往美國,而是送到加工組裝地。楊瑞臨說,最終可能受到關稅提高影響的,反而會是美國廠商。楊瑞臨指出,台積電在美國投資布局應可滾動式調整因應。若川普不願兌現拜登政府《晶片法》的承諾,給予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補貼,台積電可以與客戶討論分擔增加的成本。預期台積電客戶為因應地緣政治變數,應會同意分擔。即便川普真的採取調高關稅、撤銷補助等措施,楊瑞臨認為台積電會有多元、高彈性的因應辦法,僅會受到輕微影響,不致受到重大衝擊。高階半導體不怕課稅  就怕先進技術外流美國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則指出,川普不能容忍三件事:一是靠貿易賺美國錢;二是靠美國保護賺美國錢;三是移民搶工作,讓美國賺不到錢。貿易方面,中國、台灣都在賺美國的錢,台灣更因半導體實力堅強被川普盯上,可能會要求企業在美國多蓋幾間工廠或是課徵關稅。「高階半導體不怕你課(關稅),所以川普可能採另一種作法」,孫明德分析,按照台積電規劃,原本是想將最新世代的半導體技術留在台灣,於美國投資次世代的技術,但川普可能會要求與台灣技術同步,施壓兩奈米製程提前赴美。中經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認為,如果單是繳交保護費,能靠金錢解決比較簡單;但川普可能要求供應鏈、研發能量、先進製程前進美國。七奈米以下就算是先進製程,兩奈米、三奈米已經是非常關鍵的技術,國內應預作準備,全面討論關鍵技術流出的風險及影響。
1 2 3 4 5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