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點滴在心頭
2025-07-31
在培訓的工作超過三十多年,回首這三十年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化,三十年前有一個「中國生產力中心」,當時推動的是一些工業自動化,也培養了許多企業經營輔導顧問,取得顧問資格後,可以輔導中小型企業,那時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對於如何提升全方位品質有莫大需求,另外類似的訓練機構還包括「中小企業協會」等,還有幾家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如哈佛、專家…等。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報紙是最直接的行銷通路,兩大商業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每週都有二天的分類廣告給這個行業,這筆預算開銷是必要的招生成本,只要有電話來詢問都會有成交的機會。不久「成功雜誌」的誕生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動力,一是舉辦八大講師在世貿會議中心的聯合講座,當時售票滿座還另外加開場次,這種模式也成功複製到馬來西亞和大陸;另一個創舉是引進了一些海外的培訓界大咖到台灣,這些大師有的也是暢銷書作者,像是喬吉拉德(世界汽車銷售冠軍),傑克坎菲爾(「心靈雞湯」作者),羅傑・道生(美國知名談判專家),丹尼斯・魏特利(「樂在工作」作者),那時市場也是一票難求,是培訓業界最好的年華。那時的我自行創業,都是以企業內訓為主,主要的課程以「習慣領域」學說為主,這是由游伯龍教授所創的理念,游教授也是我在這個行業的啟蒙者與貴人。習慣領域可以與創新結合,對於組織再造很有幫助;與溝通結合,可以了解人性、對症下藥;可以與自我成長結合,幫助人突破自我限制,享受無限潛能。那時自己也慢慢累積了口碑與知名度,以致於有機會在方智出版社出書,在工商時報寫專欄,以及幫中信房屋寫稿。後來與林偉賢學長合作,一起成立「實踐家」,到今年己經有27個年頭了,我的課也從企業內訓轉變成公開班為主,Money & Yoy課程已經開了近750期,在大陸、台灣、馬來西亞都有開課,今年這個課程我也將慢慢地傳承下去,讓更多優秀的老師擁有這個可以奮鬥一生的舞台。走過這三十多年,我有幾項領大家參考:一、有些能力,在你己無退路時才會展現,所以人生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是能力爆發的出口。二、珍惜與每一個朋友、同事、長官、客戶的緣分,曾經有過的美好,都是你未來好運的推手。三、路上一定會有難關,做好準備,然後就交給老天,不過請記得:老天爺一定不會給你一個你承擔不了的工作。四、工作好不好,自己適不適合,和天賦有關,請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你自己的感覺更重要。五、工作上的成長及認知上的突破,往往在既有環境中很難做到,你可以讓自己去增加別的經歷,然後會找到更強大的力量,如我去演了舞台劇,如我在台灣環島徒步。這幾點都是肺腑之言,但這只是我的經歷所得,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但若有一點對你此刻有幫助,給了你信心與勇氣,那就足矣。人生沒有多少個三十年,但請你熱愛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不論好與不好,你最終會明白,它比金錢更加的珍貴!
榮獲《運動企業認證》 中信房屋總座:追求業績也要兼顧健康
2021-11-1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國內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略有下降,不過中信房屋卻鑑於企業「員工健康、公司得利」的理念,積極鼓勵員工從事各項健康相關活動。今年中信房屋更參加教育部體育署推動的《運動企業認證》計畫,首次參與即獲得認證。總經理張世宗表示,獲得《運動企業認證》只是開端,未來希望能藉由多元的休閒運動項目來鼓勵全台中信房屋從人員一同參與,讓「健康活力、熱情中信」的企業文化能具體實踐並推動。中信房屋向來相當重視員工身心健康,因此除了持續添購運動設備、營造職場運動風氣之外,還不定期舉辦各項運動相關活動及講座,鼓勵員工培養自主運動的習慣。張世宗表示,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運動風氣盛行,不過根據統計,國人持續規律運動的比例,以勞動年齡18-59歲的佔比最低,僅19%-28%,這不僅是勞工健康的一大警訊,對於企業而言,也隱含著生產力損失及工殤相關支出的成本,對於勞資雙方都是雙輸。因此中信房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公司舉辦的活動裡加入運動的元素,像是在員工旅遊的行程裡安排一段步道健行,讓同仁在旅遊中也能同時兼顧運動,或是不定期舉辦登山、淨灘活動,除了做公益也能讓同仁走出戶外活動筋骨,由簡單的活動開始,提高同仁參與意願,進而養成運動的習慣。除了宣導運動的重要性、鼓勵員工參與之外,企業主管的表率以及公司所規劃的福利也相當重要。像是總經理張世宗就率先以身做則,主動參與公司舉辦的各項活動,業餘也從事健行、跑步等鍛鍊,甚至計畫在年底時來場自行車環島之旅。而公司內部所成立運動社團,包括員工自主創辦的瑜珈課、蹦蹦熱舞社、登山等社團,只要檢附照片、收據等各項運動證明,社團就能向福委會申請補助。公司也提供免費年度健康檢查,讓員工掌握自身健康狀況,以期能達到「用運動帶來健康、以健康遠離疾病」的目標。中信房屋也廣邀旗下各加盟店都能一同來參與《運動企業認證》計畫。張世宗期許透過此項認證,讓中信房屋所有從業人員能夠真正落實各式運動於生活之中,在追求業績之餘也兼顧生活與健康,藉以實踐關懷員工的企業責任,打造「健康活力、熱情中信」的職場環境。
破紀錄高溫成常態 台灣40年後恐無冬天
2021-11-01
台灣年均溫在過去110年間上升約1.6度,且增溫有加速的趨勢,若不積極減碳,在最惡劣的情境下,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恐怕就會歸零。今年7月,日本靜岡縣連日大雨,導致山泥傾瀉,多間房屋、土地遭沖毀;中國河南發生時雨量達201毫米的暴雨,相當於北京半年的降雨量;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也因暴雨嚴重淹水,超過百人死亡;美國紐約9月初也因暴雨來襲,引發致命洪災。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傳 台灣走向旱澇兩極交替時間往回推,今年6月底北美洲發生致命熱浪,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攝氏49.5度高溫;今年2月,阿根廷內格羅河省(Río Negro)、丘布特省(Chubut)因高溫、乾旱讓森林大火迅速蔓延,焚燒面積超過3萬公頃。回到台灣,根據中央氣象局氣候年報,去年台灣年均溫24.6度,創下1947年以來最高溫;此外,去年7月西北太平洋零颱風生成,也打破台灣46年來的紀錄;去年颱風總數偏少,今年又遇春雨為有正式紀錄以來的最低值,造成今年上半年為1947年以來最嚴重乾旱。此次「百年大旱」因5月底至6月底的幾波明顯降雨而緩解;但到了7月底至8月初,受西南氣流及熱帶性低氣壓影響,氣象局連續兩次啟動較大規模或較劇烈豪雨作業,雨勢造成台灣中南部多處積淹水,統計10天左右的降雨量已超過年平均值;其中,累積雨量以高雄御油山的2,579.5毫米最多,當時累積雨量前百名皆位於中南部。台灣百年增溫1.6度 2060年冬季日數恐歸零今年8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公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近期的地球氣候系統與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氣候諸多變遷與全球暖化程度直接相關。以此報告為基礎,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比對歷史紀錄,發現台灣年均溫在過去110年間(1911年至2020年)上升約1.6度,且近50年、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氣候劇變的壞消息接二連三。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NCEI)今年8月發布的全球氣候紀錄,今年7月是自1880年有現代分析以來最熱的7月,全球陸地和海洋加總表面溫度比20世紀平均值15.8度高了0.93度,較2016年7月創下的前一個最高溫紀錄高出0.01度。中研院環變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指出,若不積極減碳,在最惡劣的情境下,2060年後台灣冬季日數恐怕就會歸零。許晃雄語重心長地提到,類似這種「破紀錄」的新聞已經逐漸不再是新聞;為減緩暖化,各國陸續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或許有機會將增溫控制在2度以下,最好的情況是能維持在1.5度左右,讓人類能夠承受氣候變遷的衝擊。綠色和平:不積極減碳 10年後水淹台北車站2050年太遠,若是以10年後推估,是否會更讓人提高警覺。綠色和平今年6月發布《2030年極端海平面上升對七座亞洲城市之預期經濟影響》報告,挑選曼谷、香港、東京、雅加達、首爾、台北和馬尼拉七座鄰近沿海地區的亞洲重要城市分析。根據報告,在最不積極減碳的情境下,極端海平面上升將影響上述七座城市GDP共7,24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6,982億元),約1,500萬民眾、1,829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暴露於淹水的風險之中。以台北市為例,約17%面積將受到淹水威脅,尤以淡水河沿岸地區影響較嚴重,歷史悠久的大同區與交通樞紐台北車站皆可能淹水;若再對照中低收入者、身心障礙者、需關懷獨居老人等社會脆弱度指標,萬華地區社會脆弱度為北市最高、衝擊最大。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面對氣候緊急狀態,雖然現在中央在修《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但進度牛步;地方政府應自主強化氣候災害訓練,並且將氣候風險納入國土計畫考量。溫管法修法進度牛步 企業共組氣候聯盟減碳總統蔡英文在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表示,溫管法在積極修法中。環保署表示,修法以「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與「負碳技術」四大工作圈做跨部會評估,並規劃2030、2040至2050年短中長程的能源及產業政策發展路徑。歐盟、美國、日本、加拿大陸續傳出將研議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環保署提到,台灣產業界也建議加強減碳管理,並考量國際間產品競爭的公平性,評估對進口產品採取相對應的碳排放管制措施,這些都會納入修法的考量。溫管法尚未定案,但民間已做出反應。台達電、台積電、友達等八家科技巨頭今年6月共組「台灣氣候聯盟」,主動承諾減碳目標,並帶領各自的供應鏈一起做,向大眾倡議減碳。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直言,面對氣候變遷,就是需要一個上位的決策團體,讓民間、政府各部門互相配合,而整合跨部會資源需要更上位的法案,「不期待環保署的位階能做到」。彭啟明認為,相對於國際,台灣深度減碳藍圖的動作還是比較慢一點,總是先射箭再畫靶,能力到哪裡才設目標;應先有很遠大的目標,再想辦法達到。
中信房屋10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10-29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10月份(1~29日)房地產成交量持續溫和放量,全台成交件數較上月成長5.8%,其中以台北市及新北市表現最佳,中南部則是微幅成長。與去年同期相較,六都均為正成長,全台年增率達10.4%。本月與上月相比,台北市月增9.7%、新北市月增10%、桃園市月增6.5%、台中市月增6.1%、台南市月增2.5%、高雄市月增5.4%。與去年同月相較,台北市年增8.3%、新北市年增7.4%、桃園市年增19%、台中市年增11%、台南市年增減8.4%、高雄市年增5.1%。交易量持穩 促成買氣有原因10月份不動產交易持續走穩,桃園以南交易呈現溫和成長格局,台北、新北表現更是出色,且隨著房市進入年底交易旺季,各門市來電及帶看組數均有顯著成長,網路預約看屋也成長近1成。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分析其原因,認為除了民眾置產需求之外,各區域發展利多、不動產保值抗通膨話題,也都是促使買氣加溫的原因。張世宗說,像是南台灣具備的園區話題、基礎建設題材,不僅讓在地民眾引頸期盼,甚至連外縣市買方也都來搶先卡位,再加上浮現檯面的通膨及物價問題,順勢拉高了房地產的討論度,進一步推升了本季房地產交易的期待性。換屋、購置第二戶交易件數略見萎縮本月由消費者端調查亦觀察到換屋或購置第二戶以上的交易,已受央行取消購置第二戶寬限期政策的影響而略見萎縮。張世宗分析,過往換屋及購置第二戶自住的交易約佔整體44%左右,不過目前僅剩不到39%,顯示9月下旬以來央行取消自然人購置第二戶寬限期的政策,的確對相關族群造成影響。據了解,這些流失的交易量應正在為資金及財務重新做規劃及部署,在自住前提不變的情況下,應只是延後購屋,不至於打消購屋念頭而真正的「消失」。  
75%民眾深刻感受物價攀高 購屋宜縮短「猶豫遊戲」
2021-10-21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 疫情趨緩,房地產近月交易量也逐步走穩,但隨著國際金融風向轉變,資金寬鬆政策也即將步入縮減,消費者也深刻感受到當前景氣與房價上的變化,甚至得調整消費支出以因應未來的改變。中信房屋上月進行網路調查,其中42%的受訪者認為第三季國內景氣較第二季差。房價感受度方面,56%受訪者雖認為房價約略保持平穩,但感受房價上漲的比重卻仍有38%,明顯高於感受下跌的6%。而對於年底第四季房價的看法,預期房價上漲的比重也有39%,高於看跌房價的10%。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中經院昨(10/20)日大幅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至5.84%,國內疫情警戒也已在第三季起逐步鬆綁,但各產業景氣要見到回穩其實還需要一段時間,況且目前並未完全脫離疫情威脅,部分店家因客源回流慢、無力支撐營運,因而歇業閉店,種種面向都讓民眾對於整體景氣的感受度較差。至於房地產方面,受國際原物料上漲的影響,預售及新成屋房價蠢蠢欲動,部分地區案場甚至傳出搶購的消息,在此情況下,多數民眾雖認為房價仍屬持平格局,不過受漲價效應及預期心理影響,房價看漲的比重其實也相對較多。張漢超認為,房價長期以來都維持上漲格局、近年成長相對溫和,但考量到市場對房價的接受度,建商基本上不太可能會將增加的物價成本,大幅反映於售價上,可能的因應方式是改推總價較低的產品,或於土地成本較低的區域推案。至於中古成屋市場則是回歸市場機制,屋主想高賣,得看市場是否買單。在物價上漲的年代,賣方得對售屋開價拿捏的合宜、買方欲取得理想房價,也得想方設法縮短考慮時間、加快決策速度,避免過長的「猶豫遊戲」(考慮時間),這對於買賣雙方而言都是新的學習與考驗。調查中也詢問受訪者對於物價上漲的對策及看法。面對通膨帶來的物價上漲,受訪者大多預期會減少「衣」與「樂」兩大消費的支出,而消費不減反增的兩大項目則為「食」與「住」。此外對於目前物價的感受度,逾75%的受訪者明顯感受目前物價比去年同期來的更高,甚至當中有30.1%受訪者覺得物價已經到了非常昂貴的程度。張漢超分析,部分民眾會因物價上漲壓力而有縮減消費的打算,不過由於飲食及居住開支屬生活必需項目,在維持既有生活品質的狀態下,該兩項生活項目不易像服飾或休閒娛樂可以不花費或減少延緩消費,因此只能順勢拉高「食」與「住」的消費預算。          
通膨來了 老宅房價跟漲!北市成屋房價 南港最強
2021-10-15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已蔓延至房地產了嗎?根據中信房屋統計,北市第三季老宅房價,比去年同期平均成長了6.3%,其中以南港、萬華、大安等三區的房價漲幅最為顯著。若觀察屋齡30年以下成屋與老宅之間的房價差距,全市僅有文山、內湖、北投低於1.2倍,南港與大同兩區甚至達到1.3倍以上、房價差距頗大。根據實價交易資料顯示,北市今年第三季屋齡30年以上老宅房價比起去年同期明顯上漲。12個行政區,除士林、大同區年增率微減之外,其餘各區均為正成長。南港、萬華與大安區老宅房價成長更是顯著,季增及年增均為全市之最。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表示,北市老宅房價年增率達6.3%,其中南港、萬華和大安區的房價年增率突破兩位數最高,分別是19.9%、14.5%及12.3%,大幅超越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2.63%。也就是說,南港去年總價834萬元的老宅,現在得花1000萬才能買得到。只是老宅房價雖上漲,但漲幅還不及預售、新成屋及低屋齡的成屋。張漢超指出,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漲及資金逐漸緊縮,引發全球通貨膨脹的發生,因此早在去年疫情導致營建物料及人力成本短缺之時,預售及新成屋的售價即已先行喊漲。如今雖然中古房價也鬆動上漲,但由新舊屋房價比的變化來看,老宅房價的成長其實還趕不上屋齡較低的成屋。觀察北市各區域屋齡30年以下的成屋與30年以上老宅的平均房價比,可以看出南港與大同區的比值最高,分別為1.39及1.32,也就是低屋齡的成屋是老宅房價的1.39倍及1.32倍。這意謂著新舊房價間的差距大,同時也顯示出老宅房價雖然成長,但還是跟不上屋齡較低的成屋。以南港區為例,區域內除了有臺鐵、高鐵、捷運三鐵之外,又有國道一號及三號兩條高速公路、以及園區展館帶來人流,建案開發頗具商業效益,因此各家建商積極搶進,創造出的話題自然也不少,現有成屋當然也聯袂受惠,只是如果就老宅本身的價值而言,僅能依賴土地價值的成長來拉抬房價,也因此造成老宅房價雖居全市之冠,但同時也與低屋齡新屋價差較大的現象。張漢超以現況來研判,認為通膨所引發的房價上漲趨勢,短期內恐難以改變,因此對於預算有限的族群來說,老宅房價雖漲,但漲幅較為溫和,或許是房價高漲下可以參考的標的,只不過入手老宅有仍有諸多面向需要考量,購屋人要入手,可先行評估,再做最佳的選擇。  
美國陷通膨風暴 台灣下半年小心接招
2021-10-01
美國正面臨通膨風暴,學者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疫苗覆蓋率提升,今年景氣也顯著回溫,這本該是值得稱慶的事,但壓抑已久的需求迎來大爆發,供給端卻來不及跟上,諸多跡象顯示,通膨風暴山雨欲來。美國物價隨景氣升溫  創13年來最大漲幅今年初起,美國公債殖利率不斷向上飆升,一度引發金融市場震盪,背後原因就是市場對通膨的擔憂大幅升高,認為疫苗快速施打、景氣快速復甦、原物料價格上漲以及政府大推基礎建設,將加劇通貨膨脹。市場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4、5月年增率創下波段新高後,5月飆上5%,6月續攀至5.4%,漲幅為13年來最大;而美國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升幅大於預期,也顯示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壓力持續升高。儘管美國聯準會多次出面安撫市場情緒,稱「通膨是暫時的」,但就連「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在5月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會上直言「看到非常大幅的通膨」。供給跟不上  醞釀通膨危機談到通貨膨脹,政府到民間都聞之色變,原因在於通膨代表著物價全面、持續及顯著的上漲;當嚴重通膨發生,從產業到民間都會產生預期心理,引發搶購行為,進一步加劇物價上漲情況,導致萬物齊漲。不過通膨並非只有單一態樣,可以概分為「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膨,需求拉動較為常見,而成本推動指的是供給面生產不足,或是成本上揚,導致通貨膨脹。舉例來說,工資上揚、石油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價格上揚,也與當前情況類似。「這波通膨推升來源,主要來自於供給」,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直言,今年以來大家一直很擔心通貨膨脹,若細看國際數據,美國6月CPI年增率達5.4%,有部分原因是去年低基期因素,後續7、8月是關注焦點,至於歐洲、中國、日本物價上漲都還不算太顯著,各國還不到全面性通膨的程度。孫明德指出,各國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需求不熱,因此通膨不完全是需求端因素,而去年以來各國房價一路上漲,生產者物價則以中國、歐洲漲最多,美國緊追在後,原物料價格金屬漲了很多,油價也有一波明顯上漲,從房價、生產者物價及原物料價格三大面向可看出,供給端才是關鍵。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分析,美國5、6月CPI增幅逾5%,使得市場對於美國通膨的疑慮驟升,主因是美國大幅度解封,提振消費信心,搭上經濟回溫、大推基礎建設、失業率降低等議題,美國經濟明顯復甦,也推動物價往上走。美國陷通膨壓力  台灣難置身事外至於台灣,吳大任表示,不同於全球各國第二季末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碰上嚴重疫情,消費者減少出門頻率,內需型服務業也因為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管制嚴格,生意受重創,即便成本上升、廠商也不敢漲價,「疫情跟三級警戒對於CPI有壓抑效果」。但這不代表台灣沒有通膨危機,「不能掉以輕心,政府都還是太樂觀了」,吳大任直言,隨著台灣疫情趨緩、鬆綁管制,下半年可能會面臨從美國傳導至台灣的「輸入性通膨」,以及成本上揚、需求回升帶來的通膨壓力,不可小覷。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台灣暫時不需要擔心「停滯性通膨」,也就是經濟不景氣、失業率走揚的同時,伴隨著通膨現象。吳大任解釋,台灣失業率一度飆到4.8%的波段新高,但解封之後,內需服務業營收轉好,也需要增聘員工,加上製造業未受影響,生產及出口持續暢旺,至少下半年不會有停滯性通膨的問題。美國產業界與金融市場都在承受逐漸升高的通膨壓力,相隔1萬公里的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面臨國際原物料價格攀升、航運延誤跟運費調整、交期拉長,產業端感受已經相當深刻。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表示,近期訪問廠商時,就聽到各種漲價案例,有製造業廠商反映,需求大爆發,沒辦法慢慢等供應商交貨,為了取得微控制器(MCU),只好到現貨市場競標,常常零組件競標價達10倍到40倍的價格。「業者每天跟我哀號,大家全部都在搶料,價格高達40倍還是要搶,不搶訂單就沒辦法出去」,陳馨蕙形容,去年全球爆發疫情後,供給需求同步重挫,需求下挫幅度更遠大於供給。然而隨著疫情趨緩,需求說回升就回升,供給的速度跟不上,塞港、原物料上漲、重複下單等問題全部都擠在一起,「這真的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情況」。中經院7月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便發現一項驚人數據—有96.3%製造業廠商表示主要供應商有調漲或預告漲價,其中高達七成廠商反映其供應商「已漲價並預告再漲價」。台灣製造業廠商面臨沉重的漲價壓力,但並非沒有應對之道,陳馨蕙表示,相較於非製造業,製造業廠商面對供應商調漲趨勢,有一定能力可以轉嫁,且愈上游的業者,轉嫁能力愈好。中經院調查指出,有反映供應商調漲或預告漲價的製造業中,79.2%表示可在半年內部分轉嫁,約一成業者表示可完全轉嫁,只有11.8%表示無法轉嫁。陳馨蕙直言,其實對於有轉嫁能力的製造業廠商「可以鼓鼓掌」,因為這代表廠商具有競爭力。吳大任補充,雖然製造業廠商多以出口為主,但是出口價格上升、銷售到國外後,漲價情況也許會一層層反映至終端產品,最後台灣進口國外商品時,消費者便會感受到「價格變貴了」。他也提到,台灣從美國進口很多農產品,可能帶來較大影響,進口汽車價格也可能會往上走。通膨疑慮下怎麼投資?專家:採槓鈴式策略對於社會大眾來說,製造業成本上升、原物料價格大漲都是相當遙遠的事情,他們更關注的是荷包裡的錢會不會變薄。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如何理財投資成為眼下最熱門的課題。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股票分析師陳彥甫指出,股市上漲至歷史新高後,部分投資者開始關注潛在的下行風險,並考慮是否應獲利了結,還是要等到情況更明朗時,再投入更多資金。他認為,以股市來說,下半年還會有高點,「亞洲機會比歐美多」,主因是上半年防疫表現不太理想,下半年有機會迎頭趕上。至於未來潛在風險,陳彥甫認為,多數投資人最關注的還是通膨以及貨幣政策轉向的影響,高通膨雖是短期現象,但確實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必須密切留意。星展銀行(台灣)財富管理投資顧問部副總裁陳昱嘉則表示,全球股市面對的情勢是「縮緊但不恐慌」,投資人仍可採用槓鈴式策略投資,也就是同時配置收益型與成長型資產,並納入黃金增加投資組合韌性,因為黃金可調控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
中信房屋9月房地產成交統計
2021-09-30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中信房屋統計9月份房地產成交件數,全台交易平均月增4.6%,六都交易均為正成長,其中台中與台南成長表現最佳,月增幅均在1成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台年增1.7%,桃園及新北量增表現較為凌厲,年增幅分別有2成及1.6成的水準。本月與上月相比,台北市月增2.6%、新北市月增2.2%、桃園市月增2.4%、台中市月增10%、台南市月增11.1%、高雄市月增7.9%。與去年同月相比,台北市年減6.6%、新北市年增16.1%、桃園市年增20.3%、台中市年增6.1%、台南市年減10.1%、高雄市年減9.8%。中秋來客未減 買氣動能足延續近月買氣,9月份交易續穩,中秋假期來客未減,買氣動能十足。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成屋市場歷經第二季的交易銳減,第三季以否極泰來之姿,持續走出交易量增的格局。目前交易量已站回4月間的交易水準,顯示疫情的負面干擾已淡化。年底前中性偏多格局不變展望後勢,第四季屬年底買房旺季,整體房市應會有更佳的表現空間。不過張世宗也指出,央行政策性措施,將可能為房地產帶來負面干擾,再加上通膨效應逐漸浮現,消費者心裡及政府後續因應,都是影響房地產中長期發展的變數。綜觀整體房市,張世宗認為年底前,房市仍屬中性偏多格局,尤其像是台南、高雄等區域,在科技業設廠利多題材持續發酵下,其綜效將可望進一步推升區域房地產發展。  
購屋貸款再限縮 恐錯殺換屋族
2021-09-24
【圖文/中信房屋研展室】央行打炒房再出手,此次新增或強化的不動產相關貸款規定與一般民眾最相關的,就是新增規範自然人於六都與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對此,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張漢超認為,央行這次出手,已擴大觸及一般交易市場,對於一般換屋民眾可能將造成影響。央行本次擴大選擇性信用管制自即日起(9/24)實施,其中關於自然人購屋貸款的相關規定也趨於嚴格。原限制普通一般第3戶的購屋貸款才適用無寬限期及5.5成的限貸規定現在更收緊,凡是在六都及新竹縣市第2戶購屋貸款也將無法享有寬限期、貸款成數則無另外限制。央行本次祭出限縮政策,旨在抑制炒房族藉由寬限期投機的行為,但其實相關政策也將嚴重影響換屋族的權益。張漢超指出,換屋族經常有先買後賣的狀況,為的是希望換屋時能順利銜接、不用另覓短住居所,因此在先買入新屋而原屋尚未出售的這段時期,將發生同時持有2戶房屋的狀況。進一步來看,若原屋還有房貸,且購入新屋無寬限期可作為周轉緩衝運用,那麼換屋族就得同時背負兩份房貸,資金壓力之沉重,恐怕將迫使換屋族取消換屋計畫,或者繼續居住於舊宅之中,但對於因工作或其他非自願性搬遷的族群來說,如此的狀況,更是難以應對。以房貸利率1.31%、貸款金額100萬來比較20年房貸有無寬限期的差別。無寬限期房貸每月固定繳付約4,739元,但若使用3年寬限期,寬限期間每月只要繳付1,092元,若以短期換屋的狀況來看,一般頂多只需寬限期1到2年就很夠用,動用寬限期,將可大幅降低換屋族的資金壓力。張漢超認為,央行政策考量雖有其道理,不過若干擾了一般民眾正常資產運用,那麼政策就有必要研擬因應的配套措施,否則政策很可能將只是保全了金融機構的授信風險,但卻損失了民眾既有的居住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