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點滴在心頭
2025-07-31
在培訓的工作超過三十多年,回首這三十年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化,三十年前有一個「中國生產力中心」,當時推動的是一些工業自動化,也培養了許多企業經營輔導顧問,取得顧問資格後,可以輔導中小型企業,那時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對於如何提升全方位品質有莫大需求,另外類似的訓練機構還包括「中小企業協會」等,還有幾家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如哈佛、專家…等。在沒有網路的年代,報紙是最直接的行銷通路,兩大商業報紙: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每週都有二天的分類廣告給這個行業,這筆預算開銷是必要的招生成本,只要有電話來詢問都會有成交的機會。不久「成功雜誌」的誕生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動力,一是舉辦八大講師在世貿會議中心的聯合講座,當時售票滿座還另外加開場次,這種模式也成功複製到馬來西亞和大陸;另一個創舉是引進了一些海外的培訓界大咖到台灣,這些大師有的也是暢銷書作者,像是喬吉拉德(世界汽車銷售冠軍),傑克坎菲爾(「心靈雞湯」作者),羅傑・道生(美國知名談判專家),丹尼斯・魏特利(「樂在工作」作者),那時市場也是一票難求,是培訓業界最好的年華。那時的我自行創業,都是以企業內訓為主,主要的課程以「習慣領域」學說為主,這是由游伯龍教授所創的理念,游教授也是我在這個行業的啟蒙者與貴人。習慣領域可以與創新結合,對於組織再造很有幫助;與溝通結合,可以了解人性、對症下藥;可以與自我成長結合,幫助人突破自我限制,享受無限潛能。那時自己也慢慢累積了口碑與知名度,以致於有機會在方智出版社出書,在工商時報寫專欄,以及幫中信房屋寫稿。後來與林偉賢學長合作,一起成立「實踐家」,到今年己經有27個年頭了,我的課也從企業內訓轉變成公開班為主,Money & Yoy課程已經開了近750期,在大陸、台灣、馬來西亞都有開課,今年這個課程我也將慢慢地傳承下去,讓更多優秀的老師擁有這個可以奮鬥一生的舞台。走過這三十多年,我有幾項領大家參考:一、有些能力,在你己無退路時才會展現,所以人生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是能力爆發的出口。二、珍惜與每一個朋友、同事、長官、客戶的緣分,曾經有過的美好,都是你未來好運的推手。三、路上一定會有難關,做好準備,然後就交給老天,不過請記得:老天爺一定不會給你一個你承擔不了的工作。四、工作好不好,自己適不適合,和天賦有關,請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你自己的感覺更重要。五、工作上的成長及認知上的突破,往往在既有環境中很難做到,你可以讓自己去增加別的經歷,然後會找到更強大的力量,如我去演了舞台劇,如我在台灣環島徒步。這幾點都是肺腑之言,但這只是我的經歷所得,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但若有一點對你此刻有幫助,給了你信心與勇氣,那就足矣。人生沒有多少個三十年,但請你熱愛過去所經歷的一切,不論好與不好,你最終會明白,它比金錢更加的珍貴!
美麗的錯誤
2018-02-12
文 / 郭騰尹 同學在國中任教,有一次在通話軟體中分享說這一學期的班級數又少了,少子化的社會趨勢讓這幾十年的老師工作朝不保夕,這種現象再加上健保的普及,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行政院的經建會預估在2018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14.36%,正式進入國際慣稱的「高齡社會」,到了2026年,台灣更將走入超高齡的社會,老年人口的比率將高達20.63%。雖然這是社會的隱憂,但也透露了老人市場的商機,包括老人醫療安養、老人用品、健康養生等,政府希望能推動長照法,以解百姓之苦,但這都只是照護的層面上,在老人的心理層面上卻沒有太多的著力。我的父親在晚年雖然生活能夠自理,只是行動略顯遲緩,而最讓人擔憂的卻是阿茲海默症,俗稱老人癡呆症,經過醫院診斷為中度失智,對發生沒有多久的事常常會記不住,也喪失了方向感,後來我還幫他做了一條手鍊,可以繫在手腕上,就怕老人家在外面找不到回家的路。台灣失智症協會估計,民國120 年失智人口將逾46 萬,屆時每一百人就有2 位失智者,而將來比例還會逐年增加。鄰近的日本是比台灣更早進入到高齡化社會的國家,其失智的比例亦遠勝於台灣,然而看到一則報導,我覺得可以給台灣或大陸借鏡。日本東京有一家餐廳在招牌上寫著「會送錯菜的餐廳」,該餐廳聘用了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家當服務生,負責點單及送菜,因為他們的記憶力不好,經常忘了顧客點什麼菜或是上錯菜,所以顧客無法預期會吃到什麼菜,如果是一般餐廳的話,顧客肯定會大發雷霆要求賠償,但是來這兒吃飯的客人卻從不嫌棄他們,反而有些溫馨的感覺,如果上錯菜還會視為美麗的錯誤,有種意外的驚喜!為何會有這間特別的餐廳呢?原由是一位名為小國士朗的電視台導演,他在四年前拍攝過專門探討失智症的紀錄片,期間他和工作人員受到多位老人的熱情款待,雖然有時候老人會弄錯他們的食物,但都沒有立即糾正老人,反倒認為人們應該坦然接受失智老人們無心的失誤,學習接納老人與失智症,進而籌辦了這家餐廳,雖然剛開幕時只是實驗性質,但是卻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送錯菜不會被苛責與投訴,不會在網路上留下負評,反而是一種難得的幸運,即使送錯菜也不用擔心,因為一樣是知名大廚所料理出來的佳餚美味。我覺得類似的餐廳在台灣是可以發展的,一是開在政府大樓裡,一方面可以突顯照顧老人的施政重點,同時方便洽公的百姓用餐;另一是醫院,在台灣的各大醫院幾乎都有像超市般的美食街,在這裡用餐也會成為非常好的衛教場合,也讓大家學習和認識失智症。第三是社區型的店,讓該地區的老人可以在相關單位的輔導下重拾工作的意義,重視生命的價值,讓老人家能夠走出來、與人交流、讓更多的年輕人理解老人家們的生活,用同理心化開誤解,畢竟有一天我們都會老,不是嗎?    
品牌,是一種情感
2010-10-07
文◎郭騰尹     這是一件日本學校教授「品牌」時所發生的故事:    一位教授請助理把一鍋咖哩拿進教室,這個舉動雖然有些怪異,但是學生實在想不透一鍋咖哩到底和品牌有何關係?學生反倒是有些擔心,怕這位教授會讓學生把這鍋咖哩給吃掉。如果好吃就算了,如果不好吃那可就麻煩了。    教授告訴學生:「這是一鍋約有二十人份的咖哩,是用普通的咖哩調味包所煮出來的,裡面還加了紅蘿蔔、馬鈴薯、肉塊…….等配料。想問一下大家,有沒有人想吃吃看?」教授不時的翻攪著這鍋咖哩,陣陣的咖哩味傳出來,可惜的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嚐試。     教授接著說:「大家對這鍋咖哩沒興趣,是因為大家對它沒有投入情感,只要有意識到其中的情感,大家都會想吃的,而且還會有幸福的感覺。」教授說完也順便請出了煮這鍋咖哩的料理人,是一位普通的老婦人。    這位教授問這位婦人:「你經常做這樣的咖哩嗎?」    婦人回答:「是的,我已經做了很久。」    教授又問:「請問你的家裡有誰很喜歡吃你做的咖哩嗎?」    「喔!我家老二最愛吃我做的咖哩,每次一煮好,他都開心的不得了。」婦人禁不住泛起了笑意。    教授將頭轉向了學生:「你們猜得出來這是誰的母親嗎?」學生們一頭霧水。    「請問你們家老二在哪裡工作呢?」    「他在美國。」    「那他的職業是什麼?」    「他在打棒球。」    「可以告訴我,妳兒子的姓氏嗎?」    「他姓鈴木。」        學生們不覺的發出了驚呼聲,因為這個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的婦人的兒子,竟然是美國大聯盟知名的日籍選手鈴木一朗。    教授為確認此事:「鈴木一朗選手經常在電視上說『這世界上我最喜歡吃的東西,就是老媽煮的咖哩』,就是眼前這一鍋嗎?」    「沒錯,就是這一鍋!」    「好了,現在有誰想嚐嚐看鈴木選手最愛的咖哩飯呢?」         教授還沒問完,大家都紛紛舉手,深怕嚐不到這充滿溫馨的幸福料理。    學生從根本不想碰到爭先恐後,是因為從咖哩飯中找到了情感,而教授告訴學生這感情投入的過程就是品牌化的過程。品牌,一定存在著一種情感,一段美好的記憶。    對於一個以銷售與服務為主的公司而言,每一個銷售人員在締結與服務的過程,其實都在創造公司的品牌價值。如果給顧客留下好的印象,他們就會認同我們的品牌;如果引起的是顧客的抱怨,那麼顧客也不會再相信我們,這個品牌會變成企業的負債。    每一個人都是品牌的創造者與守護者,你的一言一行與負責任的態度,都會給顧客留下美好的回憶,我相信能有此觀念的員工,才是企業裡最有價值的員工。 <中信房屋報導 99年10月號>crack car loan new online